劉荊洪
我在海南參加當地文化活動時,多次見到謝泳春,她是海南女子中的驕傲。謝泳春長期從事雕塑壁畫、空間設計、插花藝術與彩鉛工筆畫創作與研究,近年專注研究和探索中國古典花鳥美學與插花藝術間的聯系,實屬難能可貴。
第一,品讀了謝泳春的《中國插花》,歸納三個特點。一是立意新穎。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于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隨著時代的進步,謝泳春的《中國插花》展現插花藝術的觀賞價值,力求使觀賞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插花藝術對中國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作為主要素材,是在瓶、盤、觚,筒、籃、缽等花器內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插花藝術。《中國插花》表現方式,注重書畫藝術的挖掘,清新雅致,引入注目。二是布局秀美。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謝泳春的《中國插花》,把握插花裝飾與環境場合的性質需要,根據不同時代、不同場合特點,采用不同的花材。如喜慶活動的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三是蘊涵豐富。插花藝術為中華民族最優美的文化傳承之一,泳春認為插花藝術理應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除了清新雅致,《中國插花》亦注重對古典書畫藝術的媛引,做到了觸類旁通。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婚宴、聚會、展覽、商務活動等空間能見到愈來愈多形狀優美的插花造型,不僅是錦上添花,更借此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第二,品讀謝泳春的《中國插花》,有三個方面的感悟。一是認識何謂花。“花”本作“華”,華是古花字。在先秦兩漢古籍中,所用都是“華”字。《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顧炎武在《唐韻正》中說:“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廣雅疏證》記載早在晉代的游覽詩中,已有“一歲再三花”的詩句。二是認識何謂插花。插花亦可稱為插花藝術,就是把自然的花草樹木有意識地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隨意安插,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本人的創作法則落手。三是認識何謂中國插花。從千年前之中國唐代到近代不同時期的花鳥美學做一個上下傳承脈絡之源流。以豐富多元的插花和花器來訴說花草的藝術歷史;從唐的富麗,宋的典雅,明的明艷,清的寓含,直至近代的中西融合,向觀賞者呈現多元而溫暖人心的中國插花之美。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于古代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其根本在于不斷創造美的新興之物,借此抒發內心的情感與感悟,是把藝術化入到了日常生活。?
第三,品讀謝泳春的《中國插花》,我們可以了解插花的歷史發展。先秦時代,中國民間就有男女互贈花束以表達思念的風尚。漢魏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盛果或花的形式。唐朝,花藝蓬勃發展,呈現一派爭奇斗艷的盛況,插花已深植于民眾日常生活,舉國有以花會友、謝泳春的插花《彩鸞朝飛》反映盛唐文化,寄情花木之風。謝泳春的《迎向朝陽》《映水之花》展示中國五代時期的新興藝術形式。《菊叢飛雁》《紫云漫地》《春城草木生》反映宋朝插花盛于民間的氛圍,表達文人常以插花來表達內心世界的雅興。元朝,隨著瓷器的發展,出現更追求自然山野的表達形式。謝泳春的插花《漫步在林間》《歡樂的周末》,體現明代插花以瓶花為主發展到藝術頂峰的大美景象。謝泳春的插花作品《松鶴圖》《秋高》《秋天的田野》,展現清朝時期的插花文明,清朝花市出現了商業花市短暫繁榮,但后期由于連年戰亂,中國插花逐漸沉淪,傳統插花瀕臨衰落。20世紀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花卉藝術又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在園藝復興的背景下,中國插花藝術,出現了欣欣向榮萬象更新的景象。謝泳春的插花藝術作品《春江水暖花先知》《國香春霽》《歡慶》《花開納福》《秋的禮贊》《萬年富貴》《山不在高,有花則靈》《迎春飛舞》《九百歲》等作品,富有詩詞文化內涵的作品名稱,富有藝術品位的生動造型,則繼承中華傳統書畫藝術風格,表達了當今時代國富民強的精神風貌,我問泳春,為什么想到創作《中國插花》,她說,為了追求一花一畫展現的生活美學,并借此詮釋中國獨有的東方審美觀念。泳春認為,中國因為地緣關系,一直以農為本,在藝術上多數呈現自然風情,或是心中理想的自然。故而她選擇以花草代替筆墨,借“拈花惹草”盡情描述感受流傳千年的意境在手中而生的愉悅。我想正是因為在插花作品里,能閱盡歲月枯榮,體會那美的瞬間,在花開花落中感受四季更替,心中就會多一份對人生的珍惜,且擁有對自然與人生的敬意。
(本文是南方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的《中國插花》序言。作者系海口經濟學院時代旅航學院教授、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鑒定專家、南海油畫院院長)
鍋爐之家客服熱線:











